文·段宏刚 林徽因(1904年——1955年)年轻时,先后在欧美游历和留学,并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这些经历促使她后来成为一名眼界开阔,思想新潮,学识渊博的新式女性。 比起“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林徽因的名气有过之而不及,只不过,四大才女主要是以文学成就作为评判依据,而林徽因的主要成就在于建筑设计,她参与了国徽、人民大会堂、东北大学校徽等众多设计,是我国近现代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工作之余,她偶尔也写写新诗和散文。 起初,林徽因对新诗并没有多少兴趣,也不会写诗,在16岁(1920年)那一年,她在异国他乡偶然结识了父亲林长民(1876年——1925年)的学生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一名风度翩翩的诗人,年长她7岁,两人从此结下一段情缘。

当时,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林徽因跟随父亲在英国游历。两人相遇在林长民家里,见面的那一刻,他们几乎是一见钟情,林徽因用美貌气质惊艳了徐志摩,徐志摩用才华横溢征服了林徽因。徐志摩忍不住在心中赞叹: 生命中的女神出现了 。此后,徐志摩成为林家的常客,真实目的当然是见到林徽因。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徽因开始对新诗产生兴趣,并尝试通过写诗来抒发情感。 活泼开朗,美貌大方的林徽因,如同春雨降落在徐志摩心里,很快激发出徐志摩的灵感和诗情,激励徐志摩写出许多情意绵绵的诗文。 以至于在后来,徐志摩忍不住心中的狂喜,给恩师梁启超(1873年——1929年)写信时,写下了一句决绝的话: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 找寻 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很显然,在这句话里,徐志摩已经把林徽因看作是自己的灵魂知己,唯有得之,他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然而,徐志摩毕竟是多情敏感的诗人,他的情感如脱缰野马,一次比一次炽热,一次又一次喷向林徽因。而此时的林徽因不过是16岁少女,面对徐志摩烈火一样的情感,她的少女心一度无法承受。 实际上,徐志摩于1915年就在父母亲的安排下,跟上海姑娘张幼仪(1900年——1988年)完婚,当时,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 面对这个包办婚姻,徐志摩心里多多少少有些抵触。后来,他认识梁启超,被梁启超的学识和思想所折服,随即决定拜其为师。在梁启超的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徐志摩认为自己的包办婚姻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跟自己的婚恋观和理想人生存在很多偏差,他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来追求属于自己的婚恋自由。

徐志摩和张幼仪结婚两年后,离婚的想法就已经在徐志摩心里产生了。林徽因的出现,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加快了徐志摩离婚的决心。 后来,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为了她要跟张幼仪离婚时,一度被感动,在那段日子,两人天天鸿雁传书,诉说相思之苦。 两人在伦敦相恋的风声很快传到张幼仪耳中,大约在1920年秋,张幼仪抱着仅有2岁多的长子徐积锴,漂洋过海来到伦敦,一是母女两几乎没有收入,需要徐志摩养活,二是她想亲眼看看自己丈夫心中的女神林徽因,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此时的徐志摩正跟林徽因热恋,心思早已不在家庭里,当他看到妻子出现后,相当不耐烦。一月后,他拟写好离婚协议,只等着张幼仪在上面签字。 看到丈夫的心确实已经无法挽回时,张幼仪也不在杞人忧天,决定签完字,到巴黎投靠二哥张君劢。

林长民看到女儿林徽因对徐志摩如此爱慕,就对徐志摩进行了综合评估,他认为,从才华到背景,徐志摩都很优秀。但是,徐志摩毕竟是有妇之夫,女儿此时才16岁,还只是一名中学生,女儿如果卷入这场婚姻纠葛里,肯定会遭受外界的非议,甚至被辱骂。因此,林长民决定帮助女儿离开徐志摩,在1921年秋,林长民带着女儿不辞而别,回到了国内。持续一年时间的徐、林之恋,由此画上了句号。 看到心中女神远去,徐志摩痛不欲生,于半年后跟张幼仪正式离婚。从此后,徐志摩为了宣泄心中情感,疯狂写诗,就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 正是林徽因的出现,成就了一个伟大诗人徐志摩。 这句话不无道理。 又在伦敦停留半年,徐志摩完成学业后,于1922年秋天回国。 回国后,徐志摩拉来一帮诗人组成了“新月社”,会员里就有林徽因。他拉来林徽因是为了跟她再续情缘。

此时的林徽因,在父母的支持下,开始跟梁思成(1901年——1972年)相恋。然而,徐志摩仍然不死心,认为梁、林二人只要没有结婚,自己就有希望把林徽因追到手。看到自己的学生要争夺自己儿子的女友,梁启超相当生气,在梁家和林家的商议下,1924年夏天,梁思成、林徽因被一起送到北美留学,学习建筑学。 徐志摩即使在1926年10月跟陆小曼(1903年——1965年)结婚后,仍然对林徽因念念不忘,跟林徽因常有书信往来,惹得他跟陆小曼之间,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多有怨言和猜忌。 1928年3月底,梁思成、林徽因完成学业,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几月后得知消息的徐志摩,心灰意冷,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在末尾写道: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诗虽然是纪念自己在剑桥大学的留洋生涯,实则是缅怀他跟林徽因之间剪不断的情感,他决定退出林徽因的世界,成全梁、林二人。

然而,作为痴情的诗人,即使林徽因已经成为人妻,徐志摩还是忍不住给她写信、写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由南京飞往北京的飞机,不幸遇难后,他跟林徽因的感情纠葛才彻底画上句号。徐志摩坐飞机是为了从南京赶到北京去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不幸遇难的。 可以看出,从1920年认识林徽因,再到1931年不幸遇难,在这11年里,徐志摩始终没有忘记林徽因,哪怕她已经是有夫之妇,徐志摩也在心里给她保留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一点,徐、林二人都心知肚明。 而林徽因,在灵魂深处仍然无法割舍掉对徐志摩的牵挂,于徐志摩遇难前夕,写了一首《那一晚》,算是对他们之间情感的总结。诗中开头写道: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他们属于那种明明相爱却不能走到一起的悲情恋人,他们的情感注定会以悲剧而终结。从1954年开始,林徽因长期积累的肺病不断恶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只能躺在医院接受治疗。 到1955年3月,林徽因明显感到自己将要撒手人寰,所以,她需要解开长久以来没有解开的心结,说出没有勇气说出的话。 在弥留之际,林徽因托人叫来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好像有千言万语向其诉说,但当张幼仪站在她的病床前,她却不知从何说起,一言不发。 林徽因这个举动至少传达出三个信息。 其一,林徽因对张幼仪心怀愧疚,无从说起。 毕竟,徐志摩抛弃张幼仪并离婚,是因为认识了她林徽因,况且,那时的张幼仪已经怀上第二个孩子(徐彼得)两月有余,徐志摩还是很绝情地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让张幼仪的生活无处着落,只能去投奔二哥。 况且,在后来,徐志摩坐飞机遇难,在一定程度上也跟林徽因有关,这两个事情一直让林徽因处在愧疚和自责之中,面对张幼仪,她无言以对。

其二,林徽因病重,没有气力说话。林徽因在30多岁时就已经被查出患上肺结核,当时的医疗条件较差,再加上她的工作很繁忙,一直顾不上治疗,导致病情在后来不断恶化。尤其在林徽因离世前一个月,她的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只能躺在医院病床上艰难度日,想多说话已经没有力气。 其三,林徽因睹物伤情,不知道说什么。 林徽因一直把徐志摩当作灵魂知己,在去世前她想看看徐志摩的儿子过得好不好。据张幼仪在后来的传记中谈到,她当时是跟长子徐积锴一起去看望林徽因的,他们的小儿子徐彼得在3岁时夭折。 作为女人,面对苦命的张幼仪,林徽因睹物伤情,心生怜悯,纵有很多话,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