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名著《水浒传》的前半部分,梁山聚义之前,有一个令宋江都非常尊敬的人物,他为人豪爽、有担当、对朋友讲义气,可惜却没能活到最后,这个人就是晁盖。

晁盖在郓城县东溪村居住时,西溪村因有闹鬼的传闻,便在溪边镇了一座青石宝塔,此举为把鬼赶到东溪村,以保西溪村平安。

这样的不义之事是晁盖难以忍受的,他来到塔旁,徒手托起宝塔,挪到了东溪村,故而得号“托塔天王”。

不得不说,晁盖在《水浒传》的众英雄好汉中也是十分出彩,否则也坐不上梁山的第一把交椅,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走在他人之前,命丧毒箭之下,令人惋惜。

如果时光倒流,晁盖去打曾头市时带上他,或许能免此一劫。

天王别鲁莽

宋江等人在芒砀山获胜后,收服了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和飞天大圣李衮,这三人心甘情愿地上梁山入伙,跟随宋江班师。

本已经快到达梁山泊,却遇到一人前来拜见,此人名唤段景住,因心中拜服宋江,想通过献宝加入梁山,就去偷了一匹好马——照夜玉狮子马,结果路过曾头市,被曾家五虎抢走,还出言侮辱梁山。

向来喜好结交英雄好汉的宋江带段景住来到梁山,见了晁天王,后派神行太保戴宗前去曾头市打探消息。

戴宗只消三五日便返回梁山,把消息报与晁盖,原来曾氏五兄弟在曾头市集结五千余人马,声势浩大,与梁山势不两立,还编撰童谣侮辱梁山前三位头领。

晁盖一听沉不住气,这还得了,这些人算什么东西,敢侮辱我梁山,我必须亲手将他们赶杀殆尽,为我梁山正名!

于是,他不听宋江苦劝,执意携二十位头领,率五千兵马准备下山攻打曾头市。

说话也巧,就在为晁盖兵马践行之时,狂风四起,吹折了认军旗,认军旗是为了方便打仗时士兵辨认的主将旗帜,这怪事一出,所有人都有些惊惧,吴用更是劝他改日出兵,以免不祥。

晁盖正值气盛之时,哪里肯听,本着不要因迷信贻误战机的原则,他率领人马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在梁山兵马与曾家军马对阵之时,曾家老大曾涂叫嚣着梁山皆是反贼草寇,要活捉晁盖前去东京领赏,虽说两军战前放狠话是正常的,但晁盖很吃这激将法,只凭自己有些武力,不顾元帅身份,亲自出马直奔曾涂。

跟随晁盖出征的其他头领除了打仗,还要保护大哥不受伤害,因此赶忙上前掩护,曾家军却撤退了,晁盖见自己也没占上风,郁闷不乐。

结果此后三日都不见曾头市主动出站,第四日却有和尚前来投拜,表示愿替晁盖领路。

晁盖竟然不觉蹊跷轻易相信了他们,好在林冲有经验,赶忙劝谏说必定有诈,千万别轻举妄动,晁盖反劝林冲不要多心,免得误了大事,林冲又拦一下,表示自己先去,晁盖可在外接应。

晁盖不同意,另点了十位头领跟随,让林冲负责接应。

天下没有白捡的便宜,晁盖果然中计,没等撤兵,便引来夺命之箭,元帅受伤凶多吉少,士兵更无战意,林冲只得决定率兵回山。

回到梁山当日夜里,晁盖留下遗言,一命归西。

很显然,晁盖攻打曾头市的行为从头到尾都比较冲动,虽然带上了林冲、呼延灼这类武力高强的将领,但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这样的部队有勇无谋,胜算太小。

如果带上有谋略又有法术的人,胜算提高不说,晁盖的命必是保住了,那么带上公孙胜是最合适不过的。

神龙见首不见尾

公孙胜绰号“入云龙”,早年拜罗真人为师,是一位法术高强的道士,他常年云游四海,神秘莫测,极少露面,但每次出现不是“搞事”就是帮忙解决问题,可以说他算得上是《水浒传》的线索人物。

公孙胜的首次出场便是在“七星聚义”时,他本想挑头让晁盖去劫生辰纲,结果刘唐在此之前就说与晁盖了,两人也是一拍即合,与吴用、三阮、刘唐聚义后,相约劫取生辰纲。

其实就算没有公孙胜,剩下几个人也能劫,可他却把生辰纲当作给晁盖的见面礼,这样的礼未免太重了。

所以,这见面礼不是为了结识晁盖,而是借此送另外一个大礼——梁山之主。

他成功了,或许是早就料到白胜会供出他们,为躲避官府追捕,晁盖、公孙胜一行人由朱贵引荐上了梁山,借林冲之怒火并王伦,做了山寨之主。

宋江来到梁山后,公孙胜萌生了离开梁山的想法,很多人认为,可能是公孙胜不想与宋江一起谋事,因为他对宋江的领导能力和人品不太信任。

而宋江在晁盖之后来到梁山,但是却盖过了晁盖的影响力,这让公孙胜对他感到不满。

最后,公孙胜以回乡侍奉母亲为理由退出了梁山,也不一定就是借口,长年修道的他,远离家庭和母亲,如今因为个人情感回乡尽孝也是无可厚非,况且公孙胜的母亲年事已高,向众人说是回家看望,能够说服所有人放他离开。

公孙胜说到底,是一个重情重义、有正义感、并且富有法力的人物形象,在水浒中,他不单单是电视剧中用变戏法蛊惑众人的“妖道”,更是神通广大的罗真人弟子,这一点在对付高唐州的高廉妖法之时体现的最明显。

在攻打高唐州的战役中,高廉的妖法神秘莫测,使得梁山好汉无人能够击败他,于是宋江想起了公孙胜,并冒着风险将他请了过来。

起初,公孙胜拒绝了宋江,但他的师父罗真人开口劝说,并在他离开之前告诫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

公孙胜谨记师父的教诲,帮助梁山大军连续击败了辽军、田虎和王庆,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回到了山林中隐居。

有些人认为,晁盖当时没有让公孙胜随军攻打曾头市,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对付曾家五虎,不需要公孙胜的帮助。

但是晁盖确实在这次战役中,中毒箭身亡,所以有人认为,这一切是施耐庵故意安排的,因为如果晁盖没有死,宋江就不会有机会成为领袖,更不可能接受朝廷的招安。

无可改写的结局

公孙胜能避免晁盖在曾头市一战中丢掉性命,可是晁盖没有带上他,他们两人是故交旧识,按理说关系很近,可是晁盖亲自出征却孤身一人,这便是令人生疑的地方。

能够看出,晁盖攻打曾头市是在盛怒之下做的决定,宋江想替他前去也被阻止,可以理解,前几次都是宋江率部出征,屡立战功深得人心,晁盖不想总窝在山上当大王,出去透透气也是好的。

所以他点了几个信任之人跟随,然而其中既没有吴用也没有公孙胜,晁盖或许心想这两人跟随宋江刚从芒砀山回来,征途劳顿,就休息几日不必跟去,吴用和公孙胜也真没客气,既然你不提,那我也不主动,反正该劝的都劝了。

再说回晁盖本人,他除了战前准备不充分,还在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极大的弱点。

晁盖身为梁山兵马的元帅,应当主要负责坐镇指挥,可他没有摆清自己的位置,受到曾涂激怒后主动出击,可以理解为身先士卒,但经戴宗事先探报可知,曾头市的实力不差,敌暗我明的形势本就不利,如果元帅出了意外,又无军师主持大局,必然群龙无首,军心动荡。

休战之时又沉不住气,有人来投也不管是不是间谍,偏听偏信,不顾林冲谏言,莽撞出兵。

这体现出晁盖遇事急躁、不考虑后果,旁人劝得住便罢,劝不住就会闯下大祸,同时也不善于听取采纳他人的建议,这就不容易得人心。

在战后,晁盖身受重伤、命悬一线,嘱咐宋江,如果谁能抓到对他放箭害命的人,谁就做第一把交椅。

晁盖说这话时,好似完全不考虑别的,只把自己的私仇放到第一位,也不管替他报仇的人德行如何,是否担得起梁山之主的重任,能否获得其他兄弟的认可,这不是一个大头领应有的格局。

故而在他死后,宋江悲痛万分,吴用和公孙胜却比较镇定,劝宋江不要过度哀伤,要以大局为重,许多事都得由你主持。

从中便能够体现,吴用和公孙胜虽是与晁盖认识更久,但在日后的相处中,他们更钦佩宋江的为人,或早就认为宋江比晁盖更适合成为梁山之主。

闪光的悲剧

由此,公孙胜没在晁盖身边出谋划策也是必然,可如若这次执意而为的是宋江,想必结局会不同,起码吴用一定会去。

就此引发了很多学者和读者产生了晁盖被架空的猜想,是也不是,晁盖身边死心塌地的跟随者确实比宋江少很多,但并非宋江、吴用等人使计谋故意为之。

宋江和晁盖私交甚笃,又先后在梁山做首领,但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异。

小说通过他们的家世、上梁山的原因、性格、文化修养和领导才能等方面的描写,成功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形象,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宋江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素仗义、挥金如土,喜欢交朋友,因其能够及时援助他人,而享有“及时雨”的盛名。

晁盖则性格豁达,乐于结交天下好汉,是江湖上的知名人物,他武功高强,平时舞刀弄枪,喜欢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宋江在“智取生辰纲”事发后,第一时间通知晁盖、吴用等人逃跑,而在他因题反诗入狱被判死刑时,晁盖也率梁山好汉前去劫法场,两人或有理念上的差别,但也不必怀疑宋江有阴谋。

对于梁山泊的发展来讲,之所以能够壮大,与宋江是分不开的,许多好汉都是因仰慕宋江的大名,受其推荐加入梁山,在知人善用方面,晁盖远不如宋江。

之所以说晁盖的死是“闪光的悲剧”,是因为他的死可以与梁山招安后许多头领的战死相比。

虽然宋江的招安之举一直都被人诟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也算做了好事。

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头领中,有许多人之前本就是强盗土匪,如王英之类占山为王,也有如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干的都是图财害命之事,还有本是朝廷官员,被使计策赚上梁山,不得已落草为寇。

宋江的招安,给了土匪一个正经“名分”,也给了曾经的官员一个说法,否则等待他们的将是被剿灭的命运和贼寇的称呼。

因此,无论这些人尤其是强盗土匪做过什么,他们的牺牲都洗刷了不光彩的曾经,被看做是为国效力。

对于晁盖而言也是如此,他的死令人惋惜,可以忽略掉他的缺点,也能完成梁山领导人的交接,保全了他义字当先的名声。

自宋江代管梁山泊,聚义厅便改为忠义堂,此后忠在义前,梁山的路也就此改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