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1.img.360kuai.com/t01bbdfac29fb6bf2f1.jpg)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早几年回答过一个问题。
“白茶饼是买松压好,还是紧压好?”
闻言,思忖片刻,别走两极化。
压太松,或者压得太紧、太死、太硬,都不是好事。
压饼过紧,整体坚硬如石的白茶饼。
不仅撬茶费劲,容易撬出满桌碎茶碎屑,泡茶时也很难顺利泡开、泡散。
![](http://p2.img.360kuai.com/t013d6bad563bcf7d59.jpg)
同时,压饼太紧的茶,意味着压饼期间操作不当。
不是下压时间太长,就是温度与力度控制失误,会造成严重的茶味损毁,品质不佳。
然而,在硬币的另一面,压饼状态松松垮垮的白茶饼,也不是什么好事。
压饼太松,意味着一次压饼不成型,容易散架,需要二次返工。
在茶味特点上,也不具备正常白茶饼的甘醇、成熟风韵。
所以,看待白茶饼,建议站在中庸立场。
不松不紧、松紧适中,才是一块好饼。
![](http://p2.img.360kuai.com/t01916cdb29d880f486.jpg)
《2》
这些年在鉴定问题白茶饼时,碰到“铁饼”的概率更高。
掂起来硬邦邦的,撬茶时茶刀压根伸不进去的,整体形如铅球铁饼的茶饼素材。
包括小饼大饼在内,各式魑魅魍魉, 在鉴茶期间都有打过交道。
唯独松压饼的素材,比较少。
除了早年间,有位广东茶友给我们发来一张“蓬饼白牡丹”外,过去5、6年来一直没有亲眼目睹过。
直到前阵子,身边有朋友给我们分享了一盒茶。
外盒上写着,松压工艺白茶饼。
用料显示是2019高山二级白牡丹。
![](http://p0.img.360kuai.com/t01b88d67fdff48fa01.jpg)
朋友直言,这是他见过工艺最烂的白茶,是材料商送给他的,感觉没法喝,送给你们当素材,看能不能分析出哪些问题。
闻言,欣然收下。
有丑,才能衬出美。
有黑,才能显出白。
选茶挑茶也如此,优质茶与劣质茶摆在一块,高下立见。
上午,刚拆了一批新到的景德镇瓷器。
回到茶桌上,想起朋友送来的那一盒2019松压工艺二级白牡丹,于是理了理心情,烧水试茶。
![](http://p0.img.360kuai.com/t01044cb9be4c429472.jpg)
《3》
拆开包装后,一包接一包类似豆腐块的老茶饼,整齐装在密封袋内。
从中摸出一包,撕开袋口。
倒出在桌面后,里面还有一层大小配套的白棉纸。
展开饼纸,才正式露出那块“豆腐饼”的庐山真面目。
有了朋友那番话作为心理铺垫,看到那块饼略显黑褐暗黄的叶片外观时,心底并没有太吃惊。
很正常嘛,这就是做旧茶常见色号,有渥堆做旧嫌疑。
哪怕主观上没有做旧,但这块茶在当初加工时,也被严重闷堆、渥堆到了。
不然从2019年存到今年,短短5年陈的时光,不至于让白茶的叶片从绿直接转黑变褐!
粗看两眼干茶后,放下那块形如豆腐的松压小饼。
接着拿起手机,拉大倍数,拍下这款茶的实拍特写。
无意间瞥了一眼,又有了意外发现。
![](http://p0.img.360kuai.com/t0159309023fff4e2aa.jpg)
哎呀,这块茶的形象工程太差了!
因为在茶饼的正面,赫然是一根细细的白丝线。
见状,很难不让人质疑这块茶的卫生问题。
之前在茶桌上和朋友闲聊过,喝茶之前要多看几眼干茶。
通过简单的“看”,能避开不少糟心事。
不然,当你将一款茶泡开喝到最后,无意间发现叶底里藏着头发丝、棉绳、小虫子等杂物。
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觉得可怕,简直不要太膈应人。
看到那根细丝线,心底已经没有了试茶心情。
再接下来,也不打算充当小白鼠,强忍心里不适去喝茶。
但出于好奇,还是进一步泡了一遍,打算一探究竟。
![](http://p1.img.360kuai.com/t0191a9f53255914dcd.jpg)
《4》
这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净重显示为5克。
于是,没有称茶。
直接将其放入白瓷盖碗。
拈起茶饼的那一瞬,心底后知后觉,它好轻啊。
像一团棉花,内部拥有“空气感”。
看起来虽然蓬松,实际重量却不重。
投茶后,往盖碗内注入沸水。
按往常的注水习惯,对准盖碗内的干茶后,兜头将沸水浇下。
但由于“松压”特性,那块饼随着水流,轻轻旋转,闪躲了部分热水直接冲击。
注水结束后,整饼茶浮起在水面。
有四分之一,还没沾到水,保持干燥状。
过了十来秒,那块松压豆腐饼,依旧没有沉入盖碗底部。
汤色看着也偏浅,是淡黄色。
于是只好人为加快进度,拿起盖子,往汤面摁压。
想看一下,这块茶泡开之后,叶底会是什么样。
![](http://p0.img.360kuai.com/t01a33034c9dacf8820.jpg)
几番摁压,那块松垮的饼,在水里扑腾几下后就逐渐散架。
整块茶泡开后,能一清二楚看出内部用料。
所谓的“二级白牡丹”身份,得加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为有些茶梗实在太粗,同时还有大量宽叶。
勉勉强强,只能算是普通春寿眉。
正当感慨于,这又是一例用寿眉假冒白牡丹的经典案例时。
无意间拨开浮在汤面的茶叶,看到茶汤的那一瞬,倒吸了一口冷气。
这,这也太可怕了!
为什么茶汤这么浑浊?附着在白瓷盖碗内壁的,有许多黑色细碎污点。
这是灰尘?还是从这饼茶身上剥落出来的碎屑物?亦或者其它?
一时间,已经没有心情去探究。
也直到这里,也终于明白了朋友的那番评语——这是他见过最烂的白茶。
说实话,这也是我们在试茶史上的最大滑铁卢,以前还真没碰过汤色这么浑浊的“老白茶”!
肉眼看去,就倒足胃口,完全没有勇气喝下去。
![](http://p2.img.360kuai.com/t01230e1adb811d06cb.jpg)
《5》
想到这,再一次想到一众茶客关心的洗茶话题。
其实,好茶没必要洗,劣质茶也没有洗的价值。
因为这样的茶,哪怕洗茶好几遍,将“浊汤”洗成“清汤”,恶劣本质依旧不变,照样不能喝。
闷泡一番后,倒出茶汤。
将茶水倒进透明玻璃公道杯后,打算进一步细辨。
但底下搭配的茶盘,是深色的。
为了便于观察对比,特意找了张白纸作背景(这招建议大家参考,是观汤色的利器)。
将公道杯摆上后,垂直视角拍一张,平视视角也拍一张。
横看、竖看,茶汤都浑得可怕。
汤色昏黄,茶水不清透,杂质与脏污肉眼可见。
好似雾霾天的天空,怎么看都是灰蒙蒙的。
![](http://p0.img.360kuai.com/t0124c252d3a451853e.jpg)
《6》
看过茶汤,再来看叶底。
真可谓一个比一个糟。
乍一看,叶底除了叶片偏暗外,没有达到“烂菜叶”的地步。
摸了摸泡开的叶片,还算有几分柔嫩感,不全是粗老叶。
但从中发散出来的气息,实在难闻。
5分仓味、3分渥堆味、2分霉闷味。
趁热闻,一团臭味涌出的那一瞬,闻着都有些刺鼻。
但放凉后,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那股又闷又臭的仓味与闷味,说明这款茶早已变质。
并且,是严重变质。
这样的茶除了分享出来充当反面素材,提醒一众茶友外。
它的饮用价值为零,哪怕不惧它的“不干不净”,喝下后对身体也没好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