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审核终止数量不断攀升。据沪深北交易所网站统计数据,截至4月19日,年内累计已有117家企业上市申请终止,同比增长逾30%。其中,超110家为主动撤单,占比逾九成。

企业为什么辛辛苦苦、费心费力又费钱地准备,好不容易到了就要临门一脚的时候,却主动撤单、收回了申请,且比例越来越高,原因何在?到底是企业的问题,还是监管的问题,或是制度方面的问题。

要知道,上市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特别是成长型企业,都在迫切等待上市,一方面,通过上市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上市提升企业形象,为企业拓展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也就是说,没有特殊情况,企业是不会轻易撤回上市申请的。

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超过9成的上市申请终止,都是企业的主动撤单行为。我们不禁要问,企业主动撤单的动机是什么呢?是等不起了,还是等不及了,或者有了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应当说,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但是,绝不是主要原因,更多的应当是申请材料中可能存在难以通过审查的内容,包括信息披露不真实、财务造假、业绩大幅下滑等。如果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就算不主动撤单,也会在审查中被要求撤回补充材料或调整数据。到时候,可能就会把企业存在的问题也给暴露了,让企业的市场信誉面临强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也正因为如此,就让人禁不住想起已经上市的企业,到底有多少是经不起问、经不起查、经不起审的。要知道,此前在对上市公司提供的资料等进行审查时,不仅审查的门槛远低于现在,审查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审查的手段更不是太多,而且是人为因素占据很大分量,发审委的成员们,可以说每个人手中都掌握着巨大的上市公司生杀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圈子和需要关心的企业、关系户等。于是,就会在上市审批过程中出现诸如发审委成员以关系平衡、利益平衡、价值交换等方式,将各自手中的关系户等,通过平衡进入市场,导致许多问题企业进入股市。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几家申请企业是被打回的,在上市问题上,只有时间早晚问题,而很少有退回问题。如果达到被退回的程度,这家企业真的已经到了罪大恶极、恶贯满盈的时候了。

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种现象也在逐步改变,尤其是科创板推出后,监管机构对拟上市企业的审查力度也开始不断加大,没有通过审查而退回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多。注册制推出后,审查的威力也开始从“审”向“撤”逐步转移,从“被迫撤单”向“主动撤单”有序转变。拟上市企业越来越清楚,把握不好上市行为,就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因此,越来越多的拟上市企业开始自加压力、自设门槛、自我审查,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就会在微调没有效果的情况下,主动撤单,给自己争取更多上市的机会、更多的上市空间。否则,会因为自身不检点的行为失去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信任。

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各项政策措施非常到位,经济数据也比较乐观,监管机构也不断释放利好的情况下,股市仍然处于低迷状态,投资者也仍然信心不是很强呢?毫无疑问,与股市本身的生态是有密切关系的。特别是上市公司,没有能够达到投资者所期待和希望的条件。这其中,就与一些垃圾公司、财务造假公司、业绩变脸公司的大量进入股市是密不可分的。正是这些并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进入股市,才让股市很难健康有序运行,让投资者很容易在投资时掉入陷阱。如康美药业、康得新等严重财务造假公司,都是在监管不力、审查不严、发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的时候上市的,上市以后的表现,也是通过财务造假等维持的。为什么司法机关在审理康美药业案件时,要求独立董事也要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就是针对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和上市以后各方都装聋作哑行为的一种惩罚和警示。

所以,IPO撤单量的增多,既反映了监管力度的加大、审查威力的增强、企业上市敬畏之心的提升,也反映了过去在上市方面的薄弱,反映了股市中不称职公司的数量之多、危害之大。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上市的规范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坚决遏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