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身,国家也同样有自己无法选择的东西。比如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就是天然注定的。没哪个国家能选择本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但地理环境其实并没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国家的地理位置都是优势与劣势共存。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国土面积只有733.1平方公里的新加坡说是弹丸小国一点也不过分,可这个弹丸小国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远远超越其体量的影响力。

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通常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储备、人口结构等先天因素;二是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组织动员能力等后天因素。像科威特、卡塔尔等国无论人均收入多么富裕也没人会认为这些国家是国际事务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国家。这就是因为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在国土面积、人口规模这样的先天条件方面存在无法克服的短板。

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同样在先天条件方面存在短板。因此新加坡绝不可能成为同美、中、俄、英、法等国平起平坐的世界级强国,但新加坡在自己所处的东南亚地区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实力。新加坡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咽喉要地马六甲海峡。新加坡通过200多条航线连接着世界600多个港口起到了沟通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海上交通的作用。新加坡独立后完善了自己的港口配套设施从而能为过往船只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今位于新加坡南岛的新加坡港是世界第二大港口。每年超过三千万标准箱的货物在这里中转都会给新加坡带来数百亿美元的收入。马六甲海峡还是事关国际能源安全的重要通道: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从中东进口石油、天然气几乎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的石化产业也依托于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得以发展起来。如今新加坡作为国际航运的重要港口之一拥有东南亚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世界最大的燃油供应港口。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使新加坡得以坐地生财发家致富,同时这样的地理位置也利于新加坡引进科技发展电子产业、旅游产业、深加工产业。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已完全改变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殖民经济结构,建立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多元化经济结构,成为了东南亚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今的新加坡已取代香港成为继纽约、伦敦后的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可另一方面扼守马六甲黄金水道自然也会使新加坡招来眼红:新加坡同邻国马来西亚、印尼均存在领土领海纠纷,而这两个邻国无论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体量、军队规模都要比新加坡大得多。国土面积有限的新加坡战略纵深实在太过狭窄。战争状态下对方很可能在爆发冲突的第一时间就对新加坡的所有空军基地形成完全的火力压制。在新加坡狭小的国土上一共只有5个空军机场、3个海军基地。

这些军事设施完全有可能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刻就被全部摧毁。新加坡针对于此实行“借池养鱼”的战略:其军队约有一半并不驻扎在本国。新加坡军队常年有千人左右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接受最新战机等武器培训。新加坡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印尼、文莱等地都建有训练基地。即使对方在开战的第一瞬间就摧毁了新加坡所有军事设施乃至占领了新加坡全部国土,但仍无法避免训练有素、装备一流的新加坡海外军队的反扑。

新加坡和日本、韩国、以色列并列为亚洲四大发达国家。新加坡这样一个弹丸小国经济总量却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3位,而人均GDP更是排在全球第5位。新加坡高度发达的经济使其可以从全世界购买到各种顶级武器装备。同时新加坡又并不是沙特、印度那种只能靠买买买发展军备的国家。新加坡依托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军工研发能力使自己的军事装备现代化程度在东南亚地区始终位居第一。

新加坡效仿了以色列藏军于民的做法:只有7万多现役部队的新加坡有35万人的预备役部队。新加坡在战时状态下可以于48小时以内组织27万精锐,而在开战两周之内新加坡即可扩军至50万。新加坡军队员额虽不能与周边的越南、印尼等国相比,但在装备质量上却在整个东南亚无人匹敌。目前新加坡对自行火炮、步战车等装备都能自主生产制造。新加坡所拥有的远程空军作战半径高达3000公里。这足以对东南亚任何国家构成威慑。

国土面积有限的新加坡在资源禀赋方面也存在明显的短板:新加坡甚至连淡水都要从对岸马来亚的柔佛州进口。如果缺乏别的资源可能只是影响国家发展效率,但缺水会直接构成严峻的生存压力。新加坡为解决这一问题建有17个蓄水池为市民储存淡水。别看新加坡只有500多万人口,但分布在有限的国土上仍能达到每平方公里8300多人。事实上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大的国家。

新加坡为解决人口拥挤的问题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是通过填海造陆增加国土面积;二是立足于现有国土进行合理规划。其实早在英国殖民时期新加坡就已开始填海造陆,新加坡独立后的几十年间依然对这项事业持之以恒。经过20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填海造陆使新加坡增加了146.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虽说146.4平方公里在我们看来似乎不算什么,但这意味着新加坡在过去的两百年间增加了1/4左右的国土面积。

新加坡政府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因地制宜将新加坡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沿海的西南部、裕廊岛和毛广岛等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划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从1964年起新加坡开始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迄今为止超过80%的新加坡公民人居住在政府承建的组屋,其余20%的居民则住在有地房地产以及私人公寓。新加坡这个人口密度全球第二的国家成功使居民住房拥有率达到了90.5%。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制定了“10年浚河计划”和“城市花园行动”。时任总理的李光耀身体力行在新加坡的许多公园里亲手植树。到1983年新加坡已有450万株树木。新加坡并没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损害自然环境。新加坡通过建设新镇来避免人口密集容易带来的大城市病。在新加坡最早的新镇之一大巴窑不仅建有多栋住宅楼,还拥有餐饮区、商业区、银行、医院、交通换乘站等完备的配套设施。

居民绝大部分日常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满足,甚至连办理购房贷款之类的业务也能就地解决,不必跑出大巴窑在多个单位之间奔波。这样的布局既方便了居民,又可最大限度避免交通拥堵。多个功能完善的新镇加上便捷的交通系统以及高度遵纪守法的社会共识使新加坡在“治堵”上给大城市做出了范例。尽管新加坡是全球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国家,然而通过填海造陆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使其显得并不拥挤。

新加坡还格外重视对城市历史的保护从而较好保留了新加坡的文化底蕴。新加坡尽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然而却颇为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如今高速发展的新加坡仍保留了约7000栋有历史价值的老房子。长期以来新加坡对公民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福利极为重视,对绿化环保的重视使新加坡得到了“花园国家”的称谓。新加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生活宜居舒适程度也保持得相对不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