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剧集行业“开年第一会”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拉开帷幕, 今天下午的编剧论坛,邀请了四位资深编剧:电视剧《辣妈正传》《我的前半生》《繁花》编剧秦雯,《县委大院》《对手》《面具》编剧王小枪,《我是刑警》《大江东去》《青年医生》编剧徐萌,《山花烂漫时》《欢乐颂》《欢迎光临》编剧袁子弹,探讨 面对长视频平台向短篇剧集和微短剧靠拢的态势,传统编剧应该如何应对等话题。

如何应对?

平视视角、警惕AI、长期主义

令人意外的是,四位资深编剧对“长剧向短”整体趋势接受良好。

对于各大平台重点布局短篇剧集的举措,秦雯表示很高兴看到这种变化,“我一直是一个不太写得长的编剧,所以浓缩故事可能对于我是更好的选择。”

袁子弹很认同她的思路,《山花烂漫时》也只有23集,但重点并不在篇幅长短,而在于作品有没有留下真正的艺术价值。

徐萌认为“短剧向长、长剧向短”都只是中国剧集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电视剧初诞生就是5-8集短剧,是创作者叙事能力增强而逐渐变长、容纳更多体量,才发展到40集长剧。

王小枪反而认为对对AI冲击讨论太少。 “我听说有些公司或平台组织人喂给AI一些剧本,这中间有没有版权的问题? ”

对此,袁子弹总结,编剧有自己生存的土壤和自己擅长表达的领域,创作的本质是对生活的观察与表达,不应该拘泥于形式,绝对不能被流行裹挟。“我可以被时代淘汰,但我也可以拒绝流行,哪怕有一点悲壮,但总要有人在这里。”

影视行业永远会有风口、有流行,但长期主义就是有人依然按照既定轨道继续去做有价值的事,这样创作者才能有锚点。

如何创作?

长剧重人物,短剧重结构,风格化是趋势

在拥抱变化的路上,长剧和短篇剧集各有什么创作难点?

秦雯表示长篇小说中人物塑造最重要,要给读者一种陪伴感;短篇小说人物和谋篇布局的结构同样重要,这两者很难共存。

王小枪对此表示认同,在电视剧《功勋》的单元五集剧本创作中,他发现短篇剧集的人物关系需要更加精炼。如果要把《潜伏》的故事核做成5-8集短篇剧集,难度就会直线增加。

徐萌展开阐释了长短篇剧集更适合的题材择选,“长剧更沉浸,适合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变迁;短剧更干脆,适合强类型化的故事切面。”

袁子弹坦言,短篇剧集需要更风格化、类型化,“比如《我的阿勒泰》就在8集内把画面风格做到了极致,其他像悬疑类、科幻类等,都适合开发成短篇剧集。”

对于微短剧这一新生事物, 王小枪率先表示好奇,认为故事只分好坏、不分高低; 秦雯 想做类似《孤独的美食家》这种具备个人文艺风格的微短剧;徐萌更想发挥搞笑天性,尝试脑洞大开的喜剧赛道; 袁子弹 则对历史科普类微短剧比较感兴趣。

总体来看,“长短之争”的新困局同样也是剧集行业“长短共荣”的新机遇,四位资深编剧已经做好了准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