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核心提要

1. 大名鼎鼎的“阵风”战机在印巴冲突中落败,这也让歼-10C火爆出圈。想要分析这一事件,必须先了解“阵风”的设计定位。

2. “阵风”的设计思路始于70年代末,典型运用场景就是法国的殖民地干预,又因法国人钱不多,该战机既要小巧、舰载,又要大挂载、大航程,这些互相矛盾的四大指标决定了“阵风”的设计特点,也导致了它的雷达探测距离和导弹可用射程的硬伤。

3. 根据资料,印度购买的“阵风”极有可能仍不具备使用先进的“流星”导弹的能力,大概率挂着80、90年代技术的“米卡”导弹,闯进了克什米尔战场,最终落败。

作者|唐驳虎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歼-10C火了,“阵风”也火了,都出圈了,议论火爆全网乃至全球。

正如路透社的“全球军方都将研究印巴空战,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值得从多个角度分别研究。

而互联网还发挥了有趣的记录功能:在2022年、2023乃至2024年的中文互联网上,还有很多人对歼-10C持保留甚至质疑态度。

一些资深军迷也只是谨慎地认为,在与“阵风”的对抗中“可能打平”,并未抱有过高期待。

什么呀,难道不是一场毫无悬念的碾压局吗?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可见知己知彼,普通人是无法做到的。今天就先来说透“彼”吧,说点完全不一样的。

毕竟,现在的很多军迷根本就不知道当年“欧洲双风”——阵风和台风两款战斗机的设计缘起。而不知道设计定位,对事物的评价就会偏差太远。

还有众多资料你抄我抄的,甚至是AI生成的百科词条式格式化信息列表。放心吧,这种底层的设计架构你问AI、查百科是问不到的,互联网上也是没有的,或者是错误的。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70年代末,欧洲开始筹划联合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现在受俄罗斯影响,都改叫第四代了)“欧洲战斗机计划”。

但是法国一开始就要求海空通用,与别的欧洲国家在理念上冲突,于是法国最终退出单干,让达索公司在幻影-2000的基础上加上鸭翼,有了“阵风”。

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结果则是EF-2000“台风”。在总体设计上,“台风”和“阵风”战斗机的布局相似,但在细节上就是不同。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上航母、上中型航母,这是法国人的硬要求。不为别的,就为一个其他欧洲国家没有的政治军事硬任务——武装干涉前法语殖民地国家——这样的国家在非洲就有近20个。

不要被网络梗影响,一想到法国,就是一团打白旗投降的傻憨胖子形象;也不要无知到只有“浪漫、温柔、迷人”,法国可是死硬的殖民者,干预舰队是刚需。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即使殖民体系彻底垮台,法国仍通过“法语国家组织”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延续殖民遗产,强力干预过多哥(1963)、马里(1968)、乍得(1980)、科特迪瓦(2010)、中非(2013)等国政局。

和法国的花月级护卫舰就是一款海外领地环球巡逻舰一样,“阵风”就是一款典型的殖民地干预机、战斗轰炸机,典型运用场景就是炸利比亚的卡扎菲。

顺带兼顾一个应该永远也不会打响的任务——和苏联来一场欧洲大战。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又因为法国人钱不多,只能维持1-2艘中小型航母。为了满足区区4万吨级“戴高乐”号航母的适配需求(如弹射器长75米,为美军型号94米的80%),控制战机的体型就成了必须。

非洲大陆辽阔,光有航母靠近海岸还不够,因为法国的不少前殖民地还是内陆国家。如果要深入非洲腹地去轰炸,需要较大的航程——典型目标就是现在的尼日尔。

中型、舰载,又要大挂载、大航程,这些互相矛盾的四大指标决定了“阵风”的设计特点。像F/A-18那样的常规大展弦比布局是不行的,“台风”那样偏高空高速拦截的设计也是不行的。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阵风”的设计特点

为了满足互相矛盾的四大指标,以及当时流行起来的鸭翼布局,“阵风”选择的是近距耦合鸭翼,配合边条涡流,以增升为主。而歼-10采用的是中距鸭翼。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在增升作用下,“阵风”虽然体型小巧,但是挂载能力非常强大:

拥有14个外挂点(空军型,海军型着舰尾钩占用了1个),最大外挂重量可以达到9.5吨,这比苏-30MKI的12个挂点,8吨载弹量还要大。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阵风与其他机型挂载能力对比,绿色代表飞机空重,红色是内油重量,黄色是外挂重量

“阵风”空重10吨,可挂载9.5吨,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24.5吨。

相比之下:歼-10的空重9.75吨,挂载7吨,最大起飞重量19.2吨(F-16还要小些);

尽管体型偏小,但是“阵风”突出的是一个中腹饱满,内油达到了4.5吨,是同类机的1.5倍。还同时拥有5个重载挂架——设计了三个2000升的亚音速副油箱,两个125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

五个副油箱总计可以携带8500升燃油,6.7吨,合计油量超过11吨,达到了苏30的水平,极为惊人——苏-27只有9吨。而这时还能外挂六发空空导弹。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巴西竞标数据:阵风、F/A-18、鹰狮的任务半径对比,阵风是最高的。

这是用近小型机的体量,做到了大型机的荷载与航程水平。在挂载3个副油箱、4枚500磅炸弹、4枚空空导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仍可高达1500公里,8枚空空弹的全空优挂载作战半径更超过1800公里。

在各种机体空重10吨左右的中型机里面,同等条件下,“阵风”的航程肯定是最远的。甚至超过了机体空重15吨的F/A-18E/F“超级大黄蜂”(已经属于重型机了)。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为了给机体减重,“阵风”50%的机体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兼具轻量化与高强度特性。这个比例在当时非常高。

机头-机身采用一体化翼身融合修型设计,配合半埋式进气道,有效降低飞行阻力,提升航程与作战半径。

同时小体型、三角主翼上舰无需折叠,适应航空母舰甲板操作需求。减少了折叠机构的结构重量,并保证5个重载挂架。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阵风”的翼身融合设计中低空气动优化好,翼载荷低,能量充沛,舰载型(M型)低速起降性能好,号称“全球最强亚音速能力”。

中低空、亚音速时敏捷性、机动性罕有敌手,代价就是高空高速性能相对差很多。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阵风”的硬伤

为了尽量减阻,“阵风”设计的机头很小,是全世界三代机里面机头直径最小的,没有之一,甚至不如“枭龙”。

这就限制了雷达的尺寸:“阵风”的雷达直径是55厘米,“枭龙”是60厘米,F-16、F/A-18、米格-29、“台风”、歼-10原型机这一批中型机都是70厘米左右。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由于在其他情况相当的情况下,雷达探测距离与天线口径成正比。这就意味着,“阵风”的雷达探测距离先天只有同类的78.5%,少21.5%。

但这在80年代情况下并不严重,因为即使当时的机械平板多普勒雷达,对典型战机目标(雷达截面积RCS=5平方米)的发现距离也超过100公里。

而这已经大大超过当时中程空空导弹的实际可用射程范围了。研制时还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天下,实际交战距离在20-25公里左右。

当时美苏分别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AIM-120和R-77的实际可用攻击距离也在50公里以内。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例如AIM-120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不到8秒,动力飞行10公里,此后只能凭借惯性滑行。虽然导弹发射之后可以迅速加速到4马赫,但是速度很快就会回落。

当导弹飞行50公里之后,速度就会降低到2马赫,再往后就下降到1.5马赫以下,比战机快不了多少,可以规避。

因此,这一代中程空空导弹虽然号称极限射程100公里甚至120公里(AIM-120大致就是如此命名),但真实可用攻击距离都被限制在50公里以内。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最大可用射程指在高空高速和迎头对飞的情况下,打击非机动目标,比如打一架正对面直线飞来的靶机,导弹不需要做任何大过载机动,此时导弹刚好可以击中目标。

但这种条件在实战中不可能存在,所以一般实战中需要至少先打个五折。然后,追尾攻击的可用射程一般就是迎头攻击的一半以下,需要再砍一半。

在导弹可用射程不到50公里的情况下,雷达发现距离是80公里还是100公里,并不影响多少。何况,法国当时为“阵风”配套研制的“米卡”导弹,连40公里都没有。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阵风”的“米卡”导弹

由于长期以来与欧洲各国不尽相同的国防指导方针,法国建立了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海陆空三军主战装备基本自给。

即使在冷战高峰美式装备遍布欧洲时,法国也不为所动。而且很多装备都思路独特,“阵风”如此,“米卡”也如此。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米卡”的思路就是轻量化(也是为了“阵风”能都挂)、中程拦截的较远射程与近距格斗的更强机动二合一。

当然实际上还是需要提前装好不同的导引头——米卡-EM中距弹装主动雷达导引头,米卡-IR近距弹装红外导引头,只是弹体通用而已。

突出的问题是“米卡”导弹的体型太小,全弹重量只有110公斤,相比之下,中国的霹雳-10格斗弹重量已有105公斤,几乎与其相当。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所以,大家都把“米卡”导弹当做射程远一点的近距格斗弹。近距格斗弹的作用范围都在10公里内(多为6-8公里)。

“米卡”中距版实际最大可用射程在40公里之内,1981年开始研制,1997年交付,实际上是80、90年代的技术了。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阵风”的“流星”导弹

20世纪末,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法国国防工业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开始加强,联合研制成为欧洲武器生产的主流。

“流星”导弹由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和西班牙六国联合研制,其中英国牵头,德国提供核心的冲压发动机;

法国提供主动雷达导引头技术,瑞典提供弹体结构设计,西班牙负责战斗部,意大利主要承担测试工作。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流星”从80年代开始预研,2000年正式立项,2008年宣布研制成功(试验原型机是瑞典“鹰狮”)。但随后与战机的结合花费了很长时间。

首先是正主“台风”,而“阵风”的结合工作直到2017年才开始。而且“阵风”只有单向遥控的数据链。

“台风”“鹰狮”战机与“流星”导弹的通信都是双向数传,战机可以实时监管流星导弹的动力系统能量分配情况和雷达工作情况,甚至实现多次攻击。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相比AIM-120D和PL-15,欧洲联合研制的“流星”空对空导弹比较独特,在空空导弹上率先采用了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

空空导弹的标准动力都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由固态燃料和氧化剂混合构成,形成圆柱体、中空的药柱。

这种设计使得固体推进剂一旦点燃,药柱将快速燃烧到燃料耗尽,无法中途停止或调整推力。

冲压发动机靠高速冲入空气中的氧气压燃,不需要携带氧化剂,携带的推进剂全是燃料,再加上空气也能作为推进工质,发动机的比冲比火箭发动机更高,那么射程自然就会增加。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流星”导弹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动力射程很远。首先是助推火箭4秒把导弹加速到2.8马赫,让冲压发动机具备工作条件接替。

“流星”的冲压发动机在万米高空能够持续工作约100秒(如果采用缓释模式甚至可达300秒左右),是AIM-120的10倍,飞行速度3-3.5马赫,动力飞行100多公里。

这意味着“流星”在150公里距离上,依然可以保持2倍音速以上的速度,并由此保持极高的能量和机动性,不可逃逸范围非常大,最远纪录甚至击落了206公里外的靶机,是一个可怕的对手。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不过固体冲压发动机也存在不足,首先冲压发动机对进气流场要求苛刻,而大迎角条件下进气不稳定,容易造成发动机喘振甚至熄火,因此限制了导弹的中段机动能力。

冲压发动机工作需要从空气中汲取氧气,这限制了采用高抛弹道来降低飞行阻力,加上进气道自身也增加飞行阻力,这些都会削弱冲压发动机的优势。

另外“流星”的无弹翼、四尾舵设计都导致最大可用过载较低,发动机也难以采用推力矢量来提高机动性能,进一步削弱了导弹的机动性能。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印度为“阵风”配套购买了200枚“流星”导弹,据说110枚已经于2021年交付。

“阵风”战机+“流星”导弹的组合也促使巴基斯坦在2020年紧急决定寻求采购,并获得中国同意,出售歼-10C+霹雳-15的出口组合。

但是,迄今为止,只见过一张印度“阵风”挂载“流星”模拟训练弹(仅提供模拟操作的电子反馈)的照片。

可以说,印度“阵风”极有可能仍不具备使用“流星”的能力!否则,印度人早就应该拿出挂实弹的照片了。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印度“阵风”就这样仅挂着“米卡”,或者有也最多也是半残废的“流星”,闯进了克什米尔战场,一架“殖民干预机”起飞,一出悲剧即刻上演。

因为直到此刻,除了中巴,全世界都不知道,歼-10的真正实力。他们不仅对歼-10一无所知,对“阵风”也完全缺乏正确认识,甚至直到现在仍是。

印军阵风战机为何不堪一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