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张图,简直把我惊呆了!

国产2.0T内燃机,最高热效率48.83%,然后用上了行业领先的称号,在我浅薄的认知中,内燃机的热效率一直在37%左右徘徊。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超过48%的热效率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吧,别人的一亩地能种出来1200斤粮食,它的一亩地能种出来4800斤粮食出来,这已经不能用技术方式来解读了。

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方式,是统计方式不一样,它可能说自己两年的总产能4800斤,一年两季,两年四季总产4800斤,这还差不多。

也就是说,所谓的接近50%的热效率发动机,只是测试方式不一样,仅此而已。

发动机热效率每提升0.5%,都需要做出巨大的升级,包括但不限于缸体结构、摩擦力优化、进气优化、废气优化、涡轮优化等等。

发动机热效率这个东西,想要提升非常困难。

1960年的发动机就能做到30%的热效率,60年的发展也只是让发动机的热效率提升了8%左右,甚至还不到10%。

怎么到了国产车这边,热效率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提升了10%,这已经不能用技术来形容了,因为所有的技术都要符合科学,只要还是活塞运动,只要还是热能转化,它的热效率就一定有个增长限度。

好,步入正题,这些发动机是怎么反常识增长这么多的?主要是两个原因:

1、这是混动发动机,从技术路线来说,普通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辆,考虑的是动力、平顺性、排放等等,但混动专用发动机,可以用来发电,转速相对固定,对动力的要求可以放低,可以在标定的时候更多考虑工作效率。

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混动专用发动机的热效率,天然的就要比油车发动机高一点。但这里也只是高一点而已,不会特别多。

2、统计问题,这是我们要说的重点,内燃机板块中,我认为量产民用发动机最高热效率是日产的2.0T VC-Turbo,它装车、工作热效率是38%左右。

这已经很强了!

很多企业统计出来的高热效率,是实验室的台架数据,而且是在不挂载任何附件,恒温情况下,测出来的最高点。

也就是说超过48%的热效率是可以测出来的,但放在工作效率图上,所有的工作都要服务这台“单机”,达到了48%以上一个点,就可以拿出来营销了。

如果挂上附件,各种传感器、各种泵等,放在一台车上在路上跑起来,热效率根本就不可能是这个数据。

内燃机的热效率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鸿沟,工作热效率依然很难突破43%,即便是混动专用发动机,其实它们的综合输出效率也非常低。

目前的技术是很强了,但不是颠覆物理常识了,很多实验室的数据都没有用,拿到一台车上让用户开上,真的省油了、安静了、动力强了,这才是顶尖的内燃机。

一些国产车太想证明自己了,但有些数据也的确太夸张了。

顶尖的全球发动机都没敢说自己的热效率超过43%,即便是丰田混动的热效率也不过是不到42%,如果非要证明自己,不如拿出来一个装车热效率,总比实验室数据更有说服力。

即便是跟顶尖的车企有差距,大家也能理解,毕竟工业的进步是脚踏实地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