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诺奖出炉前,特朗普办成一件大事!哈马斯和以色列都签了,加沙停火不再是空话?
美国总统特朗普10 月 8 日高调发文,宣布以色列与哈马斯双双点头,签署了 “加沙和平计划” 的第一阶段协议。
该协议内容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就是约定所有被扣押人员获释、以军撤至商定边界,协议于 10 月 9 日正式生效。
特朗普还说,他计划在未来几天访问埃及,不排除前往加沙地带的可能性。
这传递出了什么信号?
僵持两年的巴以冲突突然 “破冰”,偏偏卡在诺贝尔和平奖公布的节骨眼上。
特朗普是真的创造了历史,还是一场各取所需的政治操作?

顺着时间线往细了捋,答案藏在各方难掩的算计里。
首先得看特朗普。
美国中期选举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但他的国内支持率因经济政策争议下滑了 5 个百分点,急缺一份能拿上台面的外交政绩。
更关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
以色列媒体早就捅破了窗户纸,说特朗普拼尽全力促成巴以协议,为的就是增加拿诺奖的筹码。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从今年 7 月开始,他就在为这事东奔西走,给挪威财长斯托尔滕贝格打电话,名义上谈关税,实则索要诺奖,甚至放话 “不颁给我就是侮辱美国”。
9 月联大发言时,他还特意强调自己 “结束了 7 场战争”,配得上这个奖。
可尴尬的是,1 月 31 日诺奖提名就截止了,他那些造势、提名全是过期操作,连候选名单都进不去。
《华盛顿邮报》9 月的民调更直接,76% 的美国人认为他不配拿奖。
这种情况下,赶在诺奖公布前敲定协议,用意再明显不过。哪怕拿不到奖,也能赚足 “和平推手” 的噱头,给中期选举加分。
再看内塔尼亚胡。
他的处境比特朗普还危险,目前正面临第三次贪腐庭审,国内因冲突拖太久引发的抗议已经持续 12 周,街头到处是 “让内塔尼亚胡下台” 的标语。
“人质回家” 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
可即便签了协议,他依旧只字不提 “撤军具体范围”,只跟美方说 “接受方案”。
这种双面话术太眼熟了,以前每次陷入执政危机,他都靠强硬姿态转移注意力,这次不过换成了 “和平赢家” 的戏码。
先把协议拿到手稳住局面,至于撤军怎么落实,以后有的是说法。
而哈马斯的选择,更像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
自 2023 年冲突爆发以来,加沙死亡人数超 6.7 万,70% 的人面临粮食短缺,人道援助通道早就断了。
停火不是选不选的问题,是不答应就撑不下去了。
但哈马斯的妥协有明确的边界。
同意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却把交换条件和 “现场必要条件”“细节谈判” 绑在一起;愿意把加沙管理权交给巴勒斯坦技术官僚机构,可 “解除武装” 这个核心要求,提都不提。
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萨・阿布・马尔祖克甚至直言, “72 小时内完成交换不现实”。
所以不难发现,这根本不是真心停火,是想先喘口气,等恢复过来再谈条件。
更值得琢磨的是协议本身,到处是 “刻意留白”。
核心的 “撤军” 条款,只说 “以军撤至商定边界”,协议全文里,既没有边界地图,也没说什么时候撤完。
更离谱的是,以色列签协议前突然加了条 “保留边境管制权”,就算撤了军,还能卡着关卡限制人员物资流动,这叫什么 “全面停火”?
“去军事化” 和 “治理权” 这两个关键问题,更是避重就轻。
方案只提 “建立非军事化监督机制”,可谁来监督、怎么执行,一个字没说,压根回避 “哈马斯缴不缴械” 的核心分歧。
内塔尼亚胡还公开不让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插手加沙管理,等于把当地治理扔在了半空。
看看今年 1 月的停火协议就知道,当时就因为 “人质名单” 这点小事延迟生效,2 月又因为以方停了物资彻底黄了。这次不过是换个花样重复历史。
最根本的问题,是协议压根没碰巴以冲突的根。
领土争议没提,难民问题也没提。
而且美国一边催着签停火协议,一边还在给以色列卖武器。
10 月 8 日的报告显示,217 亿美元军援里,40% 还没交货。
布朗大学的数据更直白,美国近两年在中东冲突花了 337 亿美元,冲突续着才符合它的战略利益。
这种一边劝和一边递刀的操作,协议能撑多久?
说到底,这场赶在诺奖前的 “和平签约”,就是各方算清楚账后的默契。
特朗普拿到了选举和诺奖的造势筹码,内塔尼亚胡暂时保住了位子,哈马斯争取到了喘息时间。
可巴以冲突的核心 —— 领土、难民、武装问题,一个都没解决。
等三方的短期需求一满足,协议随时可能裂开。毕竟,靠表演撑起来的和平,从来都长不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