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2025年5月21日,朝鲜在清津造船厂为新建的5000吨级崔贤级二号导弹驱逐舰举行下水仪式,本应是一场向世界展示“先军政治”成果的盛会,最终却演变为一场骇人的事故:舰艇在滑道下水过程中因指挥失当、操作失误而被“卡”在船台,船体尾部脱离过快导致部分船底结构破损,前部则未能完全滑入水中。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亲临现场全程观摩,并在事故发生后罕见地使用了“不可有、不可容忍的重大事故和犯罪行为”予以定性。

朝鲜受损军舰修复难度高吗

▲朝中社的相关报道

根据朝中社通报,事故原因是“底盘移动平行度未得到保障”,直接表现为舰尾滑板先行脱落,导致舰体失衡,船底被磕漏。从现代造船标准看,朝鲜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纵向滑道下水工艺,这种方式虽然成本较低,但对滑道布设、润滑材料用量、牵引同步性等方面要求极高。

朝鲜选择使用滑板滑道而非更为先进的涂油滑道下水,很可能是因化工原料匮乏无法生产现代润滑剂,同时缺乏能够承担5000吨级舰艇的标准干船坞设备,被迫使用风险更高的斜坡下水方式。滑板失衡、润滑不均所造成的船体结构磕损,是滑道下水最常见也最致命的事故类型之一。本应是“教科书级”的事故预警案例,却在朝鲜这样高度政治化的体制下再次重演,折射出的不仅是朝鲜造船基础工业的局限,更是对“经验主义”的高度依赖——现场操作人员是否按标准执行、是否存在“拍脑袋”式的简化流程,已成为外界质疑的焦点。

朝鲜受损军舰修复难度高吗

▲朝鲜驱逐舰采用的滑板滑道下水方式

朝鲜自2023年起大力发展远海作战能力,将海军现代化列入国家五年战略计划的核心部分,崔贤级导弹驱逐舰因此被称为“共和国海军的门面”。首舰“崔贤号”于2025年4月刚刚下水,配备高达74单元的垂直发射系统与大型相控阵雷达,宣称可搭载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与多款防空导弹,甚至被部分军迷称为“朝鲜版055”。

如此重要的战略装备在短短一个月后出现重大工程事故,这不仅是一次“战术失败”,更是对金正恩战略判断能力的严重挑战。金正恩亲自莅临的背景下出如此大纰漏,极有可能影响朝鲜海军内部信心,甚至波及造船系统的高层人事安排。金正恩罕见地以“犯罪行为”定性本次事故,也意味着不仅仅是工程管理问题,而是政治问责的导火索。在一个高控制度体制下,类似“国家象征”项目出现事故,往往会引发“整风式”清洗,工程负责人甚至现场总指挥极有可能面临政治清算乃至更严重后果。

朝鲜受损军舰修复难度高吗

▲现场甚至还疑似搭建了三座观礼台

从此前卫星图可见,崔贤级二号舰仍在清津造船厂船台建造,并未采用下水更安全的干船坞工艺。毕竟,朝鲜缺乏完整的现代造船工业链条,民船工业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才断层严重。崔贤级舰体建造周期极短,仅用一年完成,远快于俄罗斯22350护卫舰等同类舰型。

这一“速度优先”战略表面上是效率的体现,实际上却是制度性短板的放大器。由于技术闭塞、缺乏标准化流程和监管机制,工程质量控制大多靠工人经验和行政命令双管齐下,容易酿成“管理短路”的灾难性后果。金正恩所批评的“经验主义”,正是对这种重命令轻程序、重速度轻技术现象的集中体现。事故背后反映出朝鲜军工体系中典型的“命令大于标准、政治压过技术”的结构性问题,而这正是导致朝鲜工业现代化屡遭瓶颈的深层原因。

朝鲜受损军舰修复难度高吗

朝鲜受损军舰修复难度高吗

▲朝鲜驱逐舰下水事故的想象图

目前来看,事故的技术修复难度极高。船体受损部位位于下水阶段最易受力区的船底中后部,若螺旋桨轴系、舵机舱室遭受撞击,不仅会影响航速与操纵性能,更可能造成后续部署周期大幅延迟。更何况,朝鲜并不具备标准干船坞或大型浮船坞,一旦损伤范围超过预期,将面临“无法返工”的技术困境。

此次事件也可能迫使朝鲜重新审视其水面舰发展战略。崔贤级是朝鲜首次尝试建造的远洋作战平台,其设计思路受俄制22350与中国055影响较深,可搭载多种远程反舰与防空导弹,原本被寄予“走向蓝水”的厚望。然而现实是,朝鲜周边多为浅海水域,远洋战略缺乏明确目标支撑,发展重型水面舰的成本效益比极低。再加上技术工艺未成熟、造船体系非体系化的事实,此次事故极有可能为“走向远海”的战略按下减速键。朝鲜或将把更多资源重新投入潜艇部队与地面火箭军建设,更贴近其“以小博大”的军事传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