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15”来临之际,广大消费者神经都会被不断挑起:媒体揭露的种种生产销售乱象,其实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本以为习以为常的一次购买行为,背后却是黑心商家的欺瞒甚至对生命健康的漠视。

众多消费者经常叹息:以前日子不富裕时,没发现“假货漫天”;怎么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假冒伪劣却离得越来越近了?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去年年底在有“世界中医药之都”之称的安徽亳州暗访调查报道,揭露中药材网购乱象。其中众多行为让人倒吸凉气:

用真独活冒充假当归,二氧化硫残留量远超国家标准;用桔梗冒充西洋参、桑枝代替黄芪、用洋芋头冒充黄精;用20块一公斤的染色扁豆冒充800多块钱一公斤的酸枣仁;从药厂回收无药效药渣,烘干、二次加工包装成正品药材对外销售……

这些暗箱操作行为全是在线下秘密进行,电商们将收购来的大量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药材,塞入精美包装、起个大气名字,就在网上售卖到全国各地。消费者买到的药品,真假难辨、药效难辨。

看完报道后,笔者赶紧拿出之前买到的一份“菊花枸杞决明子茶”,一看生产地址:亳州市谯城区,不敢再喝下去。

2020年开始,亳州提出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口号。为什么有如此底气?

从历史发展来看,亳州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医药发展先行者。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亳州开辟第一块药圃;至明清时期,亳州药材种植面积形成巨大规模,已是享誉全国的药都。

据了解,亳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康美中药城”,是亳州重要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占地面积达1000亩,药企2000多家,摊位总量超8000个,占全国同类市场交易总额近1/3。

其主要负责人在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豪说道:“没有我们这里买不到的药!”

这样一句有底气的话,引来众多从事药商前来亳州,其中也包括不少心怀不轨者。

相较于传统药商,中药电商无论在投入成本、销售规模、运输物流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

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正如媒体调查显示,一些中药电商“进低价货、找次品,甚至不惜掺杂掺假,通过网络电商平台销售”。

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其实也是在砸“世界中医药之都”招牌:

好药材没有“上网”,反而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药材大肆横行,且标注的是“产地亳州”。

一些亳州本地药商一阵见血指出:“假货毁市场,亳州是药都,现在名声不好听了,跟电商有很大关系。”

当地政府监管部门有没有对这些乱象进行整治?

有,措施还不少、频次也很多。

今年3月1日起,亳州开展为期1个月的中药材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区域是市内各中药材专业市场。

其中有几项整治重点,值得注意:

重点检查龙骨、红花、山豆根、防风、地龙、五灵脂、蝉蜕、红参、当归、柴胡、僵蚕、羌活、酸枣仁、丹参、水蛭、橘络、天花粉、威灵仙、骨碎补、地骨皮、款冬花、枳壳等重点品种。

重点对市场内车辆违规存放炮制药材、毒麻类药材、掺假药材、硫磺熏蒸药材进行检查。

重点对双层摊位隐藏炮制药材,毒麻类药材,掺假药材,硫磺熏蒸药材进行检查。

严厉打击掺杂使假、染色、增重的中药材。

严厉打击二氧化硫、农药残留量超标、剧毒高毒农药熏蒸的中药材。

另据了解,2023年亳州成立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中药材质量监管领导小组,督促中药材市场开办者与市场内2000余家经营主体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截至当年12月,中药材市场出动执法人员1420余人次,检查门店1300余家次,摊点2510余家次。

但为何不法行为还屡禁不止?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电商深知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进而将行动转入“地下”,以更隐秘的方式进行。

由此可以看出,监管的边界还需延伸、措施还要精细、处罚还当更严。

互联网赋能产业发展是时代趋势,是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但在此过程中也要精准定位、分门别类。例如网上销售中药材这种关乎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无论是商家还是监管部门,都需要慎之又慎。

传统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亳州应该越擦越亮,而不应在互联网大潮中随波逐流,更不应该因不法电商逐利而蒙尘。

来源:凤凰网安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