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晚上翻到苗京京那篇《能果断拒绝 就不要半推半就》,本来是想随便扫两眼,结果越看越入神,最后拍着大腿跟我家老伴儿说:“这姑娘写的哪儿是白大娘啊,这写的就是咱身边人的事儿!”

说实话,现在好多作者写文章,要么拽一堆文绉绉的词儿,要么硬灌大道理,看得人眼皮子发沉;可苗京京不一样,她就像咱村口那个爱唠嗑的小闺女,搬个小马扎坐你跟前,把村里白大娘的事儿一五一十说给你听,没半句虚的,却比那些“人生指南”管用十倍。

你品品她写人——白大娘58岁丧夫,一个人过,“打打牌,遛遛狗,读读书”,就这三句,一个清清爽爽、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老太太形象,立马就站在你跟前了。没有说“她性格独立”“她心态豁达”,可你读着就知道,这大娘活得通透,一个人也能把日子过明白。

再看她写那点“人情世故”,太真实了!李大娘软磨硬泡劝白大娘找伴儿,“你一个人多孤单啊,有个伴儿能搭把手”——这话是不是耳熟?咱妈、咱婶子劝人的时候,不都这一套?白大娘“一开始拒绝,后来半推半就”,这不就是咱大多数人的样子?明明心里不愿意,可架不住人劝,抹不开面子,就“算了,试试吧”,结果呢?多半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最绝的是她写“反转”,不狗血,不刻意,全是生活里的“巧劲儿”。王大爷一开始相中白大娘,嘴甜得跟抹了蜜,结果一听另个大娘退休金5000,比白大娘的800翻好几倍,立马就变了心——你说这事儿俗吗?俗!可你敢说身边没这样的人?有人觉得写这个太直白,可苗京京就敢写,写得明明白白,不藏着掖着,让你一看就懂:哦,原来有些人的“喜欢”,就这么现实。

更妙的是结尾那笔,王大爷跟5000退休金的大娘过了俩月,大娘就中风偏瘫了。她没写“王大爷后悔了”“王大爷活该”,就一句客观陈述,可你心里啥都明白了——那些奔着“好处”去的算计,到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种“不说透,却全懂”的劲儿,才是真本事。

我最佩服苗京京的,是她写文章的“温度”。她没站在高处批评谁:没骂李大娘多管闲事,没咒王大爷势利眼,也没替白大娘喊冤。她就把事儿摆出来,让你自己看,自己想——白大娘的半推半就,是心软;李大娘的热心,是真操心但没分寸;王大爷的选择,是现实但自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也有自己的坑,就跟咱过日子一样,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当初要是那样就好了”的悔。

你发现没?她写的是“能果断拒绝,就不要半推半就”,可整篇文章没一句“你要学会拒绝”“拒绝是一种能力”。她就用白大娘的故事告诉你:你看,当初要是干脆说“不”,哪有后面这些糟心事儿?这种“用故事说透理”的写法,比干巴巴的说教强一百倍——咱老百姓就吃这一套,听得进去,记得住,还能照着做。

现在好多人写文章,总想着“拔高”,把小事往大了说,把普通人往“榜样”上凑,结果写得假得很;苗京京偏不,她就扎根在咱的烟火气里,写的是村口的张婶、邻村的李叔,说的是咱每天都能碰到的家长里短,可偏偏就是这些小事,能戳中你心里最软的地方。

看完她这文,我跟老伴儿说:“以后别总说‘写文章得有文化’,苗京京这文,没啥华丽词儿,可咱看得懂、记得住,还能跟人唠两句,这就是好文章!”

我这儿倒想问问大伙儿:你看完苗京京写的白大娘,是不是也想起自己身边谁了?比如你妈、你姨,也有过“半推半就答应事儿,最后悔得慌”的时候?

还有,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这样“说人话、写真事儿”的文章太少了?你平时看文章,是喜欢苗京京这种“家长里短藏道理”的,还是喜欢那种“大词儿堆起来”的?评论区跟大伙儿说说,让苗京京也知道,她这接地气的写法,咱老百姓多待见!#苗京京##向苗京京学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