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今年63岁,最近总觉得胸口发闷,尤其是在进行过一些体育运动后,这让他有些担忧。

“听说跑步能测出血管堵塞情况,你这个胸口闷的现象,八成是和心血管问题有关。”朋友提醒道。

老赵带着疑问到了医院,医生在询问过老赵的日常生活状态后表示:“你这个情况不一定是心血管问题,还可能和日常习惯有关。

比如运动方面,刚开始多少是会有些不适应的,想确认还得做具体的检查。”

进入中老年阶段后,机体各方面多少会出现一些衰老性的病变,包括心血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退行性变化影响。

为了防止机体功能减退对整体健康造成影响,人们时常会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以判断各项关键功能的工作状态。

其中跑步测心血管通畅情况,就是中老年当中流传相对广泛的一种自测方式。

这种方法到底有用吗?还有哪些方法能辅助检测?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做好保养工作呢?

一、跑步看心血管?不适合所有人!

在人们认知中,心血管的运作状态,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考虑到个体差异,如果机体反应较为强烈,则说明心血管功能欠佳,而对于机体反应相对不明显的,则意味着心血管功能良好。

跑步为何能作为人们判断心血管状态的依据呢?

相较于其他运动项目,跑步是一项需要一定启动时间的运动。

刚开始跑身体不会有太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跑步时间延长,动作的持续性,以及身体能量的消耗,机体尤其是心血管的承受能力上限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有网友表示,自己跑步过程中,感觉到胸闷、胸痛、气喘。

后来到医院检查,确实发现动脉狭窄的问题,故而将这种运动方式归结于一种自测心血管的方法。

其实不只是日常生活中,临床应用方面也会把跑步作为一种判断标准。

根据测试人群的有氧运动情况,可以检测出心率、血压波动,以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继而综合判断血管状态。

跑步测试过程中,医生会关注被测试人员的最大心率、摄氧量、心率恢复时间等指标。

心率关系到心脏泵血状态,摄氧量关系到全身供氧状态,而心率恢复时间。

则可以辅助判断心脏的综合健康度(如果恢复时间较长,说明心脏组织的耐受力较差,反之则表示心脏功能仍处于稳定水平)。

跑步测试会被当做是临床测试的一种方式,主要与其非侵入性有关。不同于机器检测、注射检测等针对性检测方式,跑步测试更倾向于传统归因,是对整体变化和波动的一种综合判断。

不过,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弊端。考虑到个体差异,不同特征的人群,其心血管状态存在着较大差异。

性别、年龄、身材比例等,以及运动习惯的保持,都有可能左右检测结果,影响到最终的准确性。

此外心脏动脉从狭窄到堵塞,也存在程度上的不同。

临床上将心血管堵塞分为完全闭塞和非完全闭塞,要知道这两种类别之间,患者的生理反应存在巨大差异。

针对非完全堵塞的情况,大部分患者是不会有明显不适感的。

但是当堵塞情况超过70%,运动后暴汗、牙疼、咽喉紧缩感、胸闷气短等现象会尤为明显。

也因此,跑步测试更倾向于判断血管是否出现了程度相对严重的血管堵塞情况,但是真的测出这些症状,也意味着血管状态已经相对危险。

本着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想知道自身心血管是否堵塞,堵塞的情况如何,还需在早期进行科学的医疗检测。

二、3个测试方法更准确

1、超声检查

该检测方式虽不能直接判断心血管状态,但可以起到辅助判断的作用。其主要依靠高频声波成像,对机体内不同介质形成相对应的造影。

通过影像可以大致观察到,血液在经过血管时的状态。

根据当下血液流动的情况,血管收缩程度,影像上便能反馈出血栓或其他堵塞物的存在。

由于超声检查时需要注入显影剂,故而在检查时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心血管的运作情况。

不过针对部分病情,检查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

比如肺部、胃肠道等气体丰富的器官,以及周遭脂肪较为丰富的状况,检查结果就会因为物理因素无法清晰成像,影响最终判断。

2、血管造影

该项检查是一种入侵性检查,也就是手术介入,通过在人体特定动脉进行局部麻醉。

继而将导管顺着血管路径送入冠状动脉开口,最后利用造影剂,在X光下即可清晰呈现血管活动的具体情况。

这种检测方式的优势在于,成像更为清晰,观察起来更加方便。

尤其是血管状态,像动脉狭窄、内壁斑块,包括组织结构异常造成的闭塞等问题,都能在X光下一览无遗。

需要注意的是,该检测手段可能会因为穿刺造成局部瘀斑、血肿,耐受能力或自我修复能力较差的患者,有概率出现下肢缺血的问题。

其次造影剂可能会引发过敏现象,导致轻微皮疹出现。

后经由肾脏代谢,对于肾脏健康也有一定损害。比如轻度肾小球肾炎,临床上接受造影后出现此类病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3、日常自测的相关方式

就目前部分人群的就医态度而言,在老一辈群体当中,一部分人还是奉行着“无异常不就医”的准则。

如果不能做到定期体检筛查,日常自测就成了大家判断身体状况的主要方式。

与跑步测试类似,日常自测同样可以借助运动后的身体变化进行自我判断。

比如爬楼梯、提重物等,这些日常活动会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对机体功能进行运动层面的刺激,继而引发心血管功能的波动。

如果短时运动、突发性力量消耗后,机体出现了明显的气促感、胸口压迫感、胸闷胸痛等症状,且短时间之内恢复状况不佳,则要考虑冠心病的可能。

要注意区分的是,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在进行以上自测后,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为了避免错误判断,可以进行长程自测,并记录身体变化的各种细节。

长期对比如果症状有所改善,则无需过度担忧,属于自体适应。

但如果长期上日常活动一直存在不良反应,且随着运动习惯的形成不能得到明显改善,则要警惕心血管问题的可能性,建议及时就医确认。

三、日常养护血管的关键

1、合理控制体重

机体脂肪含量偏高,可能会导致血脂水平升高,继而引发动脉斑块,造成动脉狭窄。

心脏作为机体泵血的重要枢纽,相较于其他血管,承担着更多输血压力。

也因此,心脏方面受到血脂水平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会更为明显。

为了避免血脂水平升高,合理控制体重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方式。建议中老年人群科学饮食、根据需求适当进行运动锻炼。

大家可以以BMI指数为基础标准(体重公斤数/身高平方数),将数值控制在24以内即可。

或者将腰围控制在合理区间(女性不超过80厘米,男性不超过85厘米),同样有利于稳定血脂水平。

2、改善情绪波动

临床研究发现,不少心脑血管问题的急性加重和突发都和长期上的情绪不稳定有关。

负面情绪的爆发,会促使机体分泌更多的消极激素,包括儿茶酚胺、肾上腺素等物质。

这些物质水平的骤然提升,会加大心血管的输血压力,而高压状态下,机体还可能产生炎性物质,进一步损伤心血管。

而对于本就存在血管狭窄或斑块已经形成的人群,情绪波动引发的炎性物质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心肌梗死、脑梗死等问题的概率。

建议中老年人学会自我调节,控制不良情绪的产生。

找到适合自己的排解方式,掌握纾解不良情绪的技巧,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问题发生或加重的可能性。

总结

跑步测试在临床上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

通过对最大心率、摄氧量以及心脏状态恢复时间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对心血管运作形态进行一个初步了解。

不过考虑到个体差异,以及心血管从狭窄到堵塞存在程度上的不同,跑步测试的局限性还是比较大的。

为了进一步了解心血管堵塞情况,可以采用临床上专业的方式进行检测,同时做好日常自查。

若短时运动后长期存在明显的胸区不良反应,则要积极就医检查确认,并排除心血管问题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心血管问题对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造成影响,日常维护方面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控制体重,减少体内脂肪含量,降低血脂水平,以及缓解不良情绪,减少不利于心血管的风险因素,即可实现基本保护。

各位朋友,你在短时运动后会出现胸区方面的不适感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