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食色性也,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17年历史大剧《军师联盟》的大获成功,一大功劳就在于加入了很多关于“吃”的内容,让历史剧更加接地气,收获了一大批“吃货”观众。电视剧中很多关于饮食的镜头让人感慨,这哪里是什么历史剧,分明是《舌尖上的中国》三国版。 导演把“吃”当成是刻画人物性格、失去剧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整部剧里充斥着各种关于美食的镜头。镜头虽多,但不得不说导演和编剧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纵观全剧,没有出现特别雷的“食物穿越”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魏晋时期的人们的饮食习俗。 不过《军师联盟》更多是反映了魏国北方地区的饮食习俗,而没有体现吴国和蜀国的美食。这边笔者为笔者朋友们准备了一份“三国穿越食谱“,而且上面绝大部分美食连剧中的司马懿都没有吃过哦。

1、五味脯 在《军师联盟》之中,司马懿为避出仕,自残双腿,他的大厨侯吉为了怜惜公子,便给司马懿做了一道五味脯。 在《齐民要术》中记述了五味脯的做法:农历二月和九、十月间,将牛、羊、肉、獐、鹿、猪肉切成条子或长片,将肉骨头捣碎煮成骨汁,放入豆豉再煮,加上花椒末、桔皮和生姜末,将肉脯浸入鲜汁中,用手搓揉,使其入味,取出后用细绳穿挂在屋北檐下阴干后便能食用。

2、胡羹 胡羹是西汉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中亚饮食之法,起初仅有皇室中人享用,到了魏晋时期,逐渐在民间广为流行。《齐民要术》中记载做法如下: 用羊肋六斤,又肉四斤,水四升,煮;出肋,切之。葱头一片,胡婪(今之香菜)一两,安石榴数合,口调其味。 3、胡炮肉 胡炮肉是由波斯传入中国的名菜,将羊肚及肉放入烧热的坑中炮熟的特有烹调方式,产于波斯气味辛香的革拔和胡椒,使胡炮肉具有浓郁的波斯烹调色彩。《齐民要术》记载做法大致如下: 取一岁肥羊,现杀现切,精肉和脂肪都切成细缕菜丝,下入豆豉中,加盐、葱白、姜、花椒、荜拔、胡椒调味。将羊肉洗净翻过来,把切好的羊肉装到羊肚中,以满为度,缝合好,在凹坑中生火,烧红了,移却灰火,把羊肚在火坑中,再盖上灰火,再起火燃烧,约烧煮一顿饭的时间,便熟了,其肚香美异常。

4、七宝驼蹄羹 曹植不仅是个大才子,诗写得好,也精于饮食。他自己研制出了一味“七宝驼蹄羹”,深受皇室喜爱,连几百年后的宋代文豪苏东坡也对此赞叹不已。不过可惜的是,曹植发明的七宝驼蹄羹做法已失传。我们只能从明代食谱有关“驼蹄羹”的制法中去猜测曹植的做法。制法如下: 将鲜驼蹄用沸水烫腿毛,去爪甲,去污垢老皮,洗干净腌一宿。再用开水退去咸味,用慢火煮至烂熟。汤汁稠浓成羹,再加调味品。 5、武昌鱼 清蒸武昌编鱼,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道传统名菜。由于武昌鱼肉质细嫩,其味十分鲜美,所以从三国时代起就一直驰名夭下。清蒸武昌鱼色泽洁白,加上红、黄、褐、绿的配料,鱼肉细嫩肥美。

6、蒸豚 蒸豚就是蒸小猪,这是魏晋时期士大夫饭桌上的珍品。《齐民要术》记载做法如下: 好肥豚一头,净冼垢,煮令半熟,以豉汁渍之。生林米一升,勿令近水,浓豉汁渍米,令黄色,炊作饭,复以豉汁洒之。细切姜、桔皮各一升,葱白(三寸)四升,桔叶一升,合著甑中,密覆,蒸两三炊久。复以猪膏三升,合豉汁一升酒,便熟也。

7、跳丸炙 这是《食经》中记载的魏晋时期的一道名菜,其实就是现在的肉丸汤。在《齐民要术》中有其做法记载: 羊肉十斤,猪肉十斤,缕切之;生姜三升,桔皮五叶,藏(腌)瓜二升,葱白五升,合捣,令如弹丸。别以五斤羊肉作臚,乃下丸炙煮之,作丸也。 三国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大量的人口迁徒却导致了不同地区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如从西域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胡羹、胡饭、胡炮、烤肉、涮肉等制法;从东南来的人民,传入了叉烤、腊味等制法;从南方沿海地区来的人民,传入了烤鹅、鱼生等制法;从西南滇蜀来的人民,传入了红油鱼香等饮食珍品,这些都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 上面所列举的菜肴只是魏晋时比较有代表性的美食中的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下《齐民要术》或者《食珍录》,上面记载了许多肴撰的烹制方法。

不过能享用得起上述这些美食的,通常是皇室、士大夫阶层或富裕人家,普通百姓是消费不起的。“灌园鬻疏,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普通百姓平常都是吃素,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得上肉。那些较为富裕的人家才能经常吃鱼、鸡、猪、羊等肉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